數位花園不是個人部落格的衍生,並不是要展示已經修飾完成過的文章,而是展示一些隨意、還在建設中的 Wiki 式文章。文章不會像部落格那樣照時間排序,而是採用筆記連結的形式互相關聯。

They're not following the conventions of the "personal blog", as we've come to know it. Rather than presenting a set of polished articles, displayed in reverse chronological order, these sites act more like free form, work-in-progress wikis.

這讓我想到鄉下一些自家的花園,屋主本身並沒有特別要展示什麼的意思,雖然是半公開給別人看,但只是照自己的意思,慢慢地把花園變得茁壯。

建立數位花園的作法:

  1. 租用網域 (沒錢的話可以用 GitHub Pages 的免費網域頂著用)
  2. 建立個人網站
  3. 在個人網站上公開發表各種想法
  4. 每天持續的栽培這些想法
  5. 從公開環境中的其它人的反饋學習,調整想法
    • 我對怎麼做到這件事有點疑問,除非你直接發表到社群平台,否則很難收到反饋。
    • 基本上網站總還是會有人來看,但就是沒辦法鼓勵反饋。
  6. 所有的想法會在很多年以後真的成為一個花園,並且繼續栽培和成長

花園模式

數位花園應該要擁有以下 6 個模式。

1. 使用拓樸而不是時間軸

花園是由文本之間的關係與雙向連結漸漸構成的。文章發布的日期並不重要,因為你會慢慢栽培你的文章與想法。

因此使用者進入你的首頁時,他看到的是幾個事先設定好的入口,而不只是幾個日期比較新的文章。

2. 持續栽培

傳統上我們都會把部落格的文章寫到足夠好才發表,並且發表之後就不太會在修改它了。但花園會從小小且不成熟的想法開始就發表,並透過持續的栽培來茁壯與擴展這個想法,而且沒有所謂的「完成」。

3. 不完美,並在公共場合學習

在你學習的過程中,就逐步分享你的學習,而不是等到你成為「專家」的時候。而且因為冒牌者症候群的關係,你很有可能永遠覺得自己不是「專家」。

但因為我們把不完美的想法公開出來,我們就有義務要告訴讀者,這個想法的完成狀態,以及花了多少精力栽培它。不需要是標籤,可以口語的描述。

4. 有趣的、個人化的、實驗性的

花園天生就是非同質性的,即使你與他人種下了相同的種子,最後植物的編排仍會不太一樣。花園是個人的遊戲場,你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編排花園,而不是他人的標準模板。

5. 交互種植與內容多樣性

我們生活在擁有多種資訊媒介的環境,彼此之間可以互相連結,互相影響。沒有理由死守在單一媒介。

6. 獨立的擁有權

花園是一群由你自己管理與控制的網路。你可以自己決定花園要長什麼樣子,如何設計路徑,而不是由社群網站的演算法決定。你也擁有資料的所有權,而不是放在社群網站的伺服器上,由它們管理的資料很難導出並移到其它平台。

Referenc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