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ote
這是擷取自 1969 年彼得原理的內容,而且講的是美國的環境。竟然到 2025 年還適用……。
無論面臨何種經濟或政治危機,唯一可以確定的是,一定會有多位知識淵博的專家,開始採取各種不同(或彼此互斥)的應變措施。
情況何以如此混亂:
- 許多專家已達到不適任等級,因此他們的建議可說是文不對題且愚蠢至極。
- 許多專家的理論都無懈可擊,但無能將之付諸執行。
以立法機關的弊病為例
現在,就算是不太民主的國家,大多數立法機關成員也都由選民投票選出。你可能覺得人民會依照自己的意願,將最適任的政治家送往首都,為選民發聲。這的確是代議政府的意義所在,但現實中過程又稍微複雜一些。
黨派系統主導著現代的政治體制,一個國家可能會有一個至多個政黨。大家總天真的以為,政黨就是一群氣味相投的夥伴,為了實現共同利益而互相合作的團體。以前或許是這樣,但現在不是了。現在政黨的功能只剩遊說,有多少特殊利益,就會有多少遊說。現在政黨的功能主要是選出適當的候選人,把他送進國會,就這樣而已。
如工廠和軍隊體制一樣,適任與否在政黨制度中也是升遷的必備條件。
一位能力超群的募款專員,可能會升官進入候選人提名委員會。但即使他的募款能力卓越,也不代表它能夠選出立法委員的最佳候選人,他可能會支持不適任的候選人。
就算大部分的候選人提名委員都具備識人能力,但他們選擇候選人時,並不是看此人是否有擔任立法委員的潛力,而是看他是否能贏得選舉!
過去,選舉結果是由眾人討論而來,而公眾演說是一門高尚的藝術。這樣一來,具有迷人魅力的演說家可望取得政黨提名,而其中最好的演說家則可能取得候選人席位。但想當然爾,能用嗓音和儀態風靡甚或煽動萬千選民,並不代表具有理性思考、明晰說理或審慎評斷國家議題的能力。
無論何種制度下,許多人從候選人升到立法委員,就只是為了到達他的不適任等級而已。
過去,選舉結果是由眾人討論而來,而公眾演說是一門高尚的藝術。這樣一來,具有迷人魅力的演說家可望取得政黨提名,而其中最好的演說家則可能取得候選人席位。但想當然爾,能用嗓音和儀態風靡甚或煽動萬千選民,並不代表具有理性思考、明晰說理或審慎評斷國家議題的能力。
無論何種制度下,許多人從候選人升到立法委員,就只是為了到達他的不適任等級而已。
套用在行政機關
所有行政機關如行政院會、局處、國家級、區域或地方的行政單位,也皆可套用彼得原理。無論是警察機關或軍隊,所有員工都是僵化制度下的受薪階級,所有人都將受不適任員工所苦。這些不適任員工不僅無法做好自己的工作,無法獲得升職,更無法將之從制度中移除。
無論是民主、獨裁、共產或自由主義的官僚體制,當任何政府階級制度的成熟商數到達忍無可忍的臨界點時,都會面臨潰散的危機。
Note
成熟商數 (Maturity Quotient, MQ) = 到達不適任等級的員工數量 ÷ 階級制度中的員工總數 × 100
當成熟商數達到 100,表示此制度將不會有任何有效產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