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ote
以下內容擷取自勞倫斯.彼得 (Laurence J. Peter) 的彼得原理,擷取部分原文並重新編排,以快速理解概念。
彼得原理:不管在哪種制度中,每一位員工都會升到自己的不適任等級。
假設時間夠長、制度裡的層級也夠多,那麼每一個員工都將升到他無法勝任的職位,並永遠停在那裡。假以時日,每一個職位最終都會被無法善盡職責的員工所佔據。
大多數情況下,升遷決策都是為了符合「讓階級制度存續」的表面目的,因此讓不適任的員工晉升了。而會完成工作的人,都是還沒升到不適任職位的員工。
彼得原理的現象
1. 雞肋升遷
雞肋升遷是一種假性升遷。只是從現在這個不適任的職位,換到另一個不適任的職位而已。假性升遷最主要的目的,其實是欺騙這個制度以外的人。
雞肋升遷帶來的效果:
- 隱藏失敗的升遷決策。雞肋升遷可以讓上次的升遷顯得合理。
- 激發員工士氣。至少有些員工會這樣想:「如果他這種資質都能升遷,那我一定也可以。」
- 讓公司保持穩定。就算該員工能力在怎麼差,都不能資遣他,因為以他對這間公司的了解,若他將資訊洩漏給競爭同業,可能足以構成威脅。
2. 平行升遷
平行升遷也是一種假性升遷。不適任的員工得到平行升遷,並不代表他被升上更高的職位,有時甚至也沒有加薪,而是賦予一個更穩定的新職位,並調動到辦公大樓中最不顯眼的位置。
3. 倒置的彼得
我們看過很多無意識行為者的做事方式,手法比結果重要;行政流程比目的重要。這樣的無意識行為者不為公眾服務,而是把公眾當作維繫他、維繫表格、儀式和制度的工具。穩定性比工作效率還受到重視,這就是倒置彼得。
倒置彼得缺乏獨立判斷的能力。他們只會服從規則,無法自主決定。
以階級的觀點來看,他們的行為確實「適任」(是不適任的主管決定的),所以倒置的彼得是符合升遷條件的。他們將會繼續升遷,或是遭逢厄運而調到需要做決策的職位,那他們就會達到自己的不適任等級。
4. 階級去角質
不適任程度普通的員工,不太會被解雇,只是得不到升遷而已。但能力超出適任等級的員工卻常面臨解雇的命運,因為這種員工打亂了原本的階級,因而違反了階級運作的首要之務:無論如何都必須守住階級制度。
分布在鐘形分布的兩個極端(能力超出適任等級、非常不適任)的員工最容易被解雇,這種把能力異常的員工剔除的現象,稱為階級去角質。
5. 子承父業
有時老闆會讓兒子身居高位,因為他認為等待時機成熟後,兒子就不需經過層層升遷,可直接接管最高職位,稱為子承父業。
但現代的子承父業者,不一定跟掌權者有血緣關係。
現在的政府很常利用這種「子承父業」的原理行事,公家預算常用在前所未見的計畫上,如防止汙染、防範貧窮、消除文盲、處理寂寞、掃蕩不法分子、或是為文化弱勢者研究休閒太空之旅的可能。
如果不把今年的預算花完的話,明年的預算就會被刪減。(是的!政府是這樣運作的!)但只要有經費,就一定有辦法花完。新的職位如雨後春筍冒出,如反貧窮專員、幼兒啟蒙專案主任、選書顧問、老人福祉專案助理,任何你想得到的都行。有人會來填滿這些職位,就算此人並不適合此職位,但這不重要,重要的是他們必須有能力且願意把經費花光。
好員工不見得能成為好主管
你可能會想:「怎麼會有這麼多的不適任者,都能夠獲得升遷?」不過員工適任與否,並非由制度外的局外人決定,而是由雇主決定,或是現今比較常見的,由制度中的高階員工決定。
如果主管本身還處於適任等級,那麼它可能會以下屬的工作表現,來衡量適任與否。也就是說,適任的主管評定的是產出 (output)。
但如果主管本身已達不適任等級,那麼他很可能會以組織的價值觀來衡量下屬。簡單來說,不適任的主管評定的是投入程度 (input)。在他們眼中,領導力代表不夠服從,而不夠服從就等於不適任。
最佳追隨者並不會成為最佳領導者。當然,好的追隨者會有很多升遷機會,但這不表示他會是一個好的領導者。
在這樣的環境下,不難想見真正的領導者出現時,會引起的恐懼與憤怒。這個現象稱作強者恐懼心理。
強制不適任現象
屢戰屢勝的陸軍元帥、功績顯赫的學區總監、稱職的總裁,這些人純粹只是沒有時間抵達他們的不適任等級而已。這些人的狀態稱為適任高峰。適任高峰的情形十分稀少,但並非無人知曉。
這些站上適任高峰的人,都無法滿足於自己所處的適任等級。他們無法升上不適任等級,因為他們已經站上頂峰了,所以他們極有可能會跨足到另一個制度,以達到他們在原制度無法企及的不適任等級,如軍職跨足企業界、政治界畫族教育界、從演藝圈跨足政治等。
這就是強制不適任現象。
例如:
- 馬克白是一位成功的軍事將領,後來成為不適任的君主。
- 希特勒是個能力超群的政治家,成為元帥之後,便到達了他的不適任等級。
- 蘇格拉底是個無可匹敵的教師,但成為辯護律師後,便到達了不適任等級。
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?回答通常類似「工作缺乏挑戰。」
他們需要這樣做嗎?其實,與其一味想往上發展而升上最後的不適任等級,不如想想如何把現狀做得更好,也會面臨許多更大、更迷人的挑戰。
不安的徵兆
人類在生命的階級制度中已歷經多次升遷。以物種生存來說,目前為止人類的每一次升遷,都為自己帶來了更寬廣的前景。
當一個物種越來越自負時,就會認為自己可以不斷的升級,或說永無止盡的升職。作者認為,人類一定會到達生命的不適任等級,這是遲早的事。其他物種也經歷過多次的升遷,直到他們到達生命的不適任等級為止。也許我們可以說,適任特質裡頭,總埋藏著不適任的種子。
如果說人類這個物種呢?智力讓人類贏得多次升遷,那智力是否會阻擋人類繼續升遷,甚至讓人類落入非常不適任的等級,且迅速被逐出生命的階級制度之外?
階級退化
因為學校對留級的數量感到憂心,所以變成無論學生能力夠不夠,都全數晉升。說這樣可以避免學生經歷成績不及格的痛苦。
而實際上,他們做的其實是將能力不足的學生以雞肋升遷的方式處理。
結果就是現在的高中畢業生,其學業表現可能與多年前的十一年級生相差無幾。隨著時間過去,高中畢業生的學業表現可能會越降越低。
Note
再強調一次,這是 1969 年的書。
不適任現象電腦化
案例:因為聽說辦公室中大多數的工作,電腦都可以做到,還可以增進公司的效能。所以總經理就把「多餘」的員工遣散了,然後幾個月後公司就瀕臨破產了。
- 電腦本身可能就功能不佳,也就是無法做好指定的工作。因為設計與製造電腦的公司,同樣也受到彼得原理的限制。
- 就算電腦功能良好,若使用者能力不佳,電腦也還是會執行其工作成果並將其放大。
- 電腦跟人一樣適用彼得原理,若電腦一開始表現良好,就很有可能會交付更重大的任務給它,直到它到達不適任等級。
Note
現在輪到 AI 了!
徵兆解析
若對投入過於執迷,最後組織的存在目的,也就是產出,可能會摧毀殆盡。我們可以看到未經思考就提升教育程度,含有錯誤的自動化作業,都是盲目投入的結果。我們的政治、科學、教育、商業、軍事領導者,都堅持要發展得越快越好、越多越好。這個想法出自一個盲目的信念,就是有好的投入就會有好的產出。社會持續執迷於投入,不過是大型的彼得倒置現象而已。
彼得處方箋
若要達到最高成就,就不能為了升遷而升遷,而是要透過提升生活的品質,也就是避免到達生命的不是任等級來達成。
Note
作者有另外一本彼得處方特別說明。